栏目导航
『汉砖专题』·(上)
文章出处: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 2024-10-09 08:26:00
关中地区关于秦汉时期的建筑考古,其性质多属都城及京畿考古范畴,在各类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往往获得大量的建筑材料,因此对这些材料来研究也是关中秦汉都城考古的一项重要内容。
汉代陶质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筒瓦、板瓦和瓦当几个大类,瓦当无论是种类还是艺术性这几个门类中都算最高的,所以这个门类也一直受到收藏者、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对于筒瓦、板瓦以及砖的研究却没有正真获得相应的重视,研究成果多散见于各大遗址的发掘报告和各种著录之中。
本系列整理了关中地区西汉时期很典型的实用砖,下一期会一一列举,并结合各类砖的使用情况做初步的分期研究。
陶,土和水为原料,经火焙烧即可变成陶制品。陶制品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早,从现有的资料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先民基本上就掌握了制陶的技艺。从出现至今,从始至终保持着其强劲的生命力。它的出现影响着我国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发展。
我国砖陶建筑材料的使用从仰韶文化时已然浮现,这时候产生了具有具体形状的砖与瓦,而非仅是用火烧烤粘土而已。但是这一时期的砖瓦质量不高。
西周时期的砖瓦生产制度随着礼乐文化的全面实行而完善,沣京、镐京等地出土的方砖、板瓦筒瓦等建材表明,此时的砖瓦生产已经比较成熟。
时间进入战国末期,三晋、山东地区、湖北地区等地区都产生了大量优质的砖陶制品,很多‘精品’在是在拥有现代技术的今天也很难生产出的高质量砖陶,即所谓的秦砖汉瓦,而这些陶制建材在当代也逐渐脱离其实用功能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这些优质的建筑材料,当时具备极高的规格。
从先秦时期开始,烧制陶制建材的材料还很珍贵,制作也挺麻烦 ,因而具有很强的特权性质,非普通平民所能使用。也正因其特权性质,耐久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无论是方砖、条砖、异形砖还是空心砖,这些材料被大量的应用在宫殿的装饰和墓葬中。
其艺术性 ,则表现在砖陶的表面常被赋予各种符号意义,出现模印画像砖,开始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播的工具。
这一时期,砖的做法与陶器基本一样,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种类和使用方式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后世砖的发展和应用,为秦汉砖的形制的探索和制作流程与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81-198年初,在凤翔县纸坊公社马家庄发掘一号建筑群遗址,其中发现带有蟠魑纹的空心砖残2件,这些在建筑遗址中的发现说明空心砖应该是最初运用在王室高台建筑上,使用人群级别高,范围有限。大部分用来铺垫高台建筑的台阶和踏步,
秦咸阳一号、三号宫殿建筑遗址也有发现空心砖,表面为刻划出的龙形图案,中心环绕玉璧,这种手工刻划的龙凤形象仅此时此地所独有,后期不见再出现。
到战国中晚期,空心砖开始在中原地区地下平民墓中出现,使用人群明显改变,但是关中地区墓葬使用空心砖要到东汉以后;空心砖在地下墓葬中替代木椁,起初用来砌壁和铺底,没再次出现顶砖,仍是木质顶板。后来随着墓葬宅第化的趋势,发展出完整的空心砖墓。
战国时期中晚砖的的种类已经比较丰富,已然浮现了饰面砖、铺地砖、砌墙砖以及空心砖和各种异形砖,但此时砖的产量比较少。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是京畿所在,绵延千里建设甚巨,为了应对海量的建设需求,无数的砖瓦被生产制造出来,(它们被用于城墙(拦边)、城门、仓窖、居址和墓葬等处。笼统看去没啥不一样的区别,但仔细考察形制、纹饰等方面就会发现其种类存在比较大差别)。
砖在汉代大多数都用在铺地和墙面修饰。常见的汉砖(建筑用砖)多为长方形,表面素面或绳纹,通体颜色呈灰色、浅灰色。东汉中晚期随着砖室墓的发展,异形砖各砖等其他形状的砖材也得到普遍的使用。
西汉关中地区砖的分类占据绝大部分的是各种纹饰的方砖、其规格多规整且有较为统一的规格(36*36*5),这类砖的主要用途为铺设地面,有时也会被加工成各种异形砖以应付各种突发状况。这类砖若按照纹饰分类可分为素面和花纹方砖两类,(素面顾名思义本文不做赘述,花纹方砖的主要纹饰有几何纹、方格纹、绳纹、米字纹以及博局纹等。此外,还有条砖、扇形砖、字母砖、异形砖等分类)。
然而,砖陶最初的产生,毕竟是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是在解决建筑实际问题是应运而生。不管早期的探索如何丰富复杂,精彩纷呈,最终砖陶的形式会变得简单便利,以更好的解决建筑问题,促进建筑的完善。
秦汉之后,建筑结构发展日趋完善,尤其是魏晋时期 砖的烧制工艺及形制逐渐完备,砖陶开始向小尺寸发展,(关中地区魏晋砖瓦形制愈发缩小,这种形式与一个正常人的尺度和对于砖的重量的把握相关)。轻便简洁的砖陶材料因其制作方便,很快发展起来。
经历了魏晋、隋唐,到宋代时慢慢的开始向民间普及,开始广泛应有。当时各种功能的建筑大多数都有砖陶材料的建构。这种整体性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建筑墙面和屋顶的显著特点。